用户须知

 

1.当您(寄件人)选择委托我公司寄递您的邮件时,即代表您自身、收件人或与运单中所称的邮件具有利益关系的任何一方同意本服务条款。

2.寄件人应如实申报所交寄的邮件内容,准确、详细填写本单各项内容,不可只将邮政信箱作为收件人地址。收、寄件人的姓名、地址应用法文、英文或寄达国通晓文字填写,不得使用简称、缩写或暗语。因地址错误或不详所造成的投递延误责任,由寄件人自行承担。

3.寄件人对交寄的邮件应采用适于国际运输的足以保护邮件的包装方式进行包装。

4.不予寄递邮件
寄件人同意其交运的邮件都是可运输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寄递:

1)交寄物属于国际航空货运协会(IATA)、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所禁止寄递物;

2)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快递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禁止寄递物品或禁止流通、寄递的文件。

3)违反中国、目的国(地区)或可能过境国家(地区)适用的出口管制、国际运输、商业、金融及服务贸易等规定的物品;

5)包装不妥,可能危害人身安全、污染或损毁其它邮件、设备的物品;

6)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且未出具相关证明的物品、智力成果等;

7)属于中国寄递管制的物品未出具相关的运输许可的。

8)其它不适合寄递条件的物品。

5.验视与配合查验

我公司有权依据中国法律法规对邮件进行开封验视,有义务配合国家机关、过境国(地区)、目的国(地区)海关对邮件进行查验。

6.清关    

为保证物品类邮件顺利通关,应在详情单CN23报关位置及CN23报关单相关方格处注明物品名称、数量、价值等。物品名称必须详细具体而且应用英文或寄达国通晓文字填写并加注中文;数量用阿拉伯数字填写,价值用美元标注,否则将可能导致通关延误。因虚假申报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寄件人自行承担。

7.退件

我公司按照寄件人提供的收件人地址派送邮件,因邮件退回可能发生的费用由寄件人承担。邮件可能退还寄件人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1)收件人地址错误或无法找到收件人;                                 

2)收件人拒绝接收邮件或拒绝支付费用;                        

3)邮件中夹寄禁寄物品;                             

4)被目的国(地区)海关拒绝。   

8.运输费用                                                

运输费用将按照货物实际重量计算标准和体积重量计算标准两者中较高的计算,我公司可以对交寄邮件重新称重和测量以确认其计算数据。 寄件人应向我公司支付或返还快递服务中由我公司代表寄件人、收件人及任何第三方所垫付的所有快递费、附加费用等费用。                         

9.我公司责任

国际及港澳台EMS

1)对证实因我公司原因而延误的邮件,每件的补偿金额为所收邮费的50%

(2)对丢失、完全损毁的信函,文件资料类邮件,每件的补偿金额为人民币400元,并退回已经收取的邮费;

(3)对丢失,完全损毁的物品类邮件,除退回已收取的邮费外,将按照详情单上寄件人申报的实际价值予以补偿,但最高不超过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的数额:500/+60/千克*邮件重量。对未申报价值的邮件,按每件人民币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偿;

(4)对于内件部分丢失或者部分损毁的物品类邮件,将按实际损失予以补偿,但最高不超过本条(3)款公式计算的最高补偿额。

e特快

邮件发生丢失或内件完全损毁时,按实际损失比例赔偿,但每件最高不超过(2*首重资费+2/50g,并退还寄件人所付的邮费;在支付赔偿金以后,原认为已经丢失的邮件又找到下落时须退回补偿金。

e邮宝

不承担延误、破损、丢失等赔偿责任。

国际小包

问题邮件需与交寄邮局协商解决。

10.索赔应当以书面形式在寄件人向我公司交寄邮件之日起四个月内提出。e邮宝不提供查询赔偿。

11.保险及限制责任

1)我公司不对托运邮件投保。

2)我公司对下列原因造成的邮件丢失、短少、毁损或延误不承担赔偿责任:        

    ①不可抗力;               

②邮件自身固有缺陷或特性;                       

③寄件人自交寄邮件之日起满四个月未提出索赔要求的;                         

④邮件违反禁、限寄强制性规定,被国家行政机关没收或依据有关法律处理的;      

⑤外包装完好,收件人正常签收后发生的任何索赔;      

⑥邮件丢失、短少或毁损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及邮件延误造成的其他损失。

⑦超过邮件申报价值以上部分的损失。

12.本协议适用中国法律,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执行。因本协议产生的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本协议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